3月12日,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“3·15”消费警示,涉及预付消费、定金订金、理财投资等方面,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,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,引导消费者科学、合理、文明消费,依法、理性维权,共同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。

食品质量需留意 预付消费需谨慎

在选择餐饮店时应注意查看销售者是否有固定经营门店、经营资质是否合法有效、是否亮证亮照经营等。

在预付式消费领域,要了解商家规模、口碑,关注相关消费风险预警信息。理智购买预付卡,购买预付卡应根据约定的双方权利义务签订合约,尤其是要约定提前解除合同、退费退款、争议解决途径等条款。

定金订金要区别 购买化妆品要查看

预定商品、服务时,切勿混淆“定金”和“订金”,要注意二者的区别,仔细查看合同内容,审慎签约。

购买化妆品要注意标签基本内容,包括产品名称、成分、生产许可证号、批准文号等,进口化妆品应有中文标签,内容还应包括原产国、进口商或经销商名称和地址、备案号等。

医疗美容多甄别 物业管理多了解

医疗美容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,在消费前,要认真查看机构是否有资质。在签订合同前,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是否合理,检查麻醉、场所消毒、药械使用等项目的标准和收费明细,确保自身的知情权与选择权。

在物业管理方面,消费者应认真阅读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内容,看合同是否约定额外收费事项以及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。

直播带货谨慎购 购车方面多询问

面对直播带货,要保持清醒和理智,仔细查看标价及优惠券使用限制条件,谨防虚假优惠。要有甄别和存证意识,可以通过截屏页面、保存直播视频或聊天记录及时保存相关证据。

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时,应深入了解购买的车辆性能、售后服务条款等内容,和经销商签订购车合同。提车时要仔细检查车况等方面是否与说明书或宣传资料相符,若存在问题,要及时提出。收好与“车辆三包”相关的随车资料,以保障售后服务。

培训机构易纷争 理财投资有风险

参加职业技能或课外培训时,要注意核查培训主体资格和办学资质,分期付款时要注意甄别是否为金融贷款,避免陷入套路贷圈套。一定要和培训机构签订合同,要对照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《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(示范文本)》(2021年修订版),对合同的重要条款如课程、费用、时间、地点、违约责任等要认真了解,并索要发票收据、合同等。

面对理财投资时,应选择正规销售渠道购买理财产品,警惕营销人员销售误导。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和金融资产安全,不明链接不点击,可疑账户不转账,对“高额回报”要警惕,避免误入投资陷阱。